主办单位

  logo1   logo2   logo3   hksei subscription logo   hi long logo   hksei long logo

国务院印发《意见》再挺创业投资:壮大创投市场,拓宽创新间接融资渠道

金融创新

2015.03.24

【据央视新闻联播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23日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意见》共有九项三十条。】

 

《意见》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动。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要素流动,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源:中国证券网)

 

 

《政府助推创业孵化器,切忌揠苗助长》

创业

【目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700家,琳琅满目的创业咖啡、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机构,让创业者眼花缭乱。地方政府密集布局创业孵化器,总体之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我们需要平衡创业总量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更不要为了“投机”而创业,且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仅有两万字,但却13次提到了“创业”,在一字千金的报告中能如此高频率地出现,足以证明“创业”势必会在2015年走红,特别是大众创业文化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正形成一股空前的创业热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且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创业主体的繁荣也带动了配套产业的火爆,在政策的驱动下,各地方政府积极密集布局创业孵化器,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7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琳琅满目的创业咖啡、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机构,让创业者眼花缭乱,趋之若鹜,更给人一种“春天来了”之美景。

创业文化的兴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最终极的目标自然是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经济,让普通人当老板,贡献社会力量。要实现此目的,需辅以经验、技巧、观念、政策的升级。目前,地方政府密集布局产业孵化器,肯定会大大改善创业环境,必须肯定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力量,但创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而且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这些都是政策所不能给予的。

要想营造健康的创业环境,还需要科技界的有识之士进行指导,比如李开复经常给中国大学生写信,并且乐于同粉丝在微博上互动,把指导年轻人创业看作是自己的一项使命,唯一遗憾的是,李老师被查出患有淋巴癌,需要休息了;相比之下,雷军已然成为青年创业者的第一偶像,小米的成功让其天使投资人的形象更具审美性,由其投资的光谷创业咖啡也深受青年人喜爱,他和一些高层主管只要有空,就会跑来同创业者聊聊天,答疑解惑。

显然,与巴菲特午餐比起来,一杯咖啡更加适合正在创业中的屌丝。

地方政府密集布局创业孵化器,总体之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我们需要平衡创业总量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更不要为了“投机”而创业,且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

 

穷酸创业,谁懂咖啡里的乾坤?

在所有的创业孵化器中,笔者最喜欢创业咖啡的模式。事实上,现在创业咖啡的模式非常火,但这个概念真正在中国出现也就是几年的光景,所以,大多人还好奇于创业咖啡馆里究竟有什么?

创业咖啡馆里肯定会有咖啡,或一杯拿铁又或者卡布奇诺,只要创业者点一杯咖啡就能在这里呆上一整天。这些平台把创业者聚集到了一起,且咖啡之内颇具乾坤:首先,一杯咖啡非常便宜,几乎不用成本,而这恰恰创业者最敏感的事情,他们大都囊中羞涩,创业期间甚至要吃路边摊、睡地下室,这些人真得没钱去和巴菲特、库克们去吃午餐。

另外,之所以选择咖啡作载体,是因为这种饮品有助于提神,提高创业者的效率,可以说,创业咖啡之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是文化上的冲击,否则,在此之前,创业者要搞定投资人或者客户,估计只能去酒店或者宾馆了。

咖啡之中更大的乾坤在于一系列的创业活动,比如创业导师演讲、法律公开课、VC下午茶等等,另外,创业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事实上,任何的创业初期都会遇到缺人、缺钱、缺交流的情况。

当然,创业咖啡内最令人神往的还是科技大佬、天使投资人以及新的政策动向。在一些成熟的创业咖啡之内,导师一般由知名的企业家担任,比如前文提到的雷军、李开复等人,而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创业咖啡内也会出现业界的大佬,比如展讯创始人陈大同、中芯国际副总谢志峰、前华为副董事长洪天峰等等,能与这些知名的创业导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绝对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另外,创业咖啡内最直接的收获,还是来自于天使投资人的真金白银,以及行政力量给予的有关办公、税收、注册方面的优惠。相比于创业演讲,这些显得现实而直白,但却能给予创业者实质性的帮助,难怪有创业咖啡打出“邻座皆天使”的广告语。

 

摆正心态,警惕精神鸦片

随着创业热的兴起,加上地方政府的推动,类似创业咖啡式的创业孵化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国内一线城市,北京的海淀图书街,长约220米,宽10米,但已经入驻了21家创业服务机构,40家机构正在排队;迄今举办了438场创业相关活动,平均每周15场,已有4万人参加;在一些创业峰会上,前来的创业服务机构负责人、投资人和创业者动辄数千人,举办方准备的椅子经常不够用,不断的新来者就挤在过道里,简直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创业的流行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火爆的场面又不免让人担心,时下的创业热会不会变成一场全民泡沫,而创业孵化器等机构会不会如成功学一样,变成一种新时代的精神鸦片呢?即便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创业者们纷纷拿到投资,实现梦想,谁又来摆平“遍地创业、一哄而上”给社会带来的麻烦呢?

地方政府密集部署创业孵化器,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商业模式问题。因创业者初期之于成本非常敏感,这也就注定了创业孵化器不能向创业者收入太高的服务费,事实上,一些早期的车库咖啡就是纯粹的公益平台,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个平台,服务社会。这种公益性质的孵化器,在数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尚能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但随着创业热的兴起,创业服务机构遍地开花,势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基于此背景,非常容易出现,创业孵化器资质良莠不齐,或者质量低下等情况。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创业孵化器贵精不贵多,与其贪多求大,倒不如立志打造精品服务机构,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口碑较好的创业孵化器,举办高质量主题演讲,邀请明星导师,以及挑选出最具前景的idea。至于,资金问题,短期内可由政府支持,长期以来,可与创业者签订“佣金后付”合同,以及探索广告、图书出版、文化活动等盈利模式。

另外,笔者之于创业孵化器更大的担忧来自于泡沫的产生。好比90年代的时候,成功学在中国大热,各种导师现身说法煽情而魅惑,但真正取得成功只是那些成功学大师,而他们的忠实信徒则永远徜徉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深度思考,创业需与社会协同发展

创业孵化器的风靡源于创业热,作为一种舶来品,它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自然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事实上,中国之于国外先进的模式从来都是肆意模仿,而且夹杂着“急于变现”的癫狂,但这种状态真不适于服务创业。如前文所述,创业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且95%的人会失败。在地方政府推崇创业孵化器的背景下,聪明人会更倾向远离高风险的创业,转而走向创业服务机构,把那些没有经验的愣头青推到台前当炮灰,长期以往非常有可能形成“创业理论满天飞,优质创业者寥寥”的畸形状态。

此外,地方政府之所以大力支持创业孵化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忌惮于目前糟糕的就业环境。去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创业热的兴起则正好在短时间内缓解了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但创业者的高风险给大学生们带来的是更深重的灾难,更何况,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创业的成功率肯定小得可怜。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创业如何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如前文所述,切不可为了“创业“而创业。举个简单例子,笔者有位朋友从北京辞职回家创业,参加了由政府支持的“科学种杏树”的计划,在育苗、土地、技术指导等方面均获得了丰厚的支持,随后,这个计划在附近的村庄迅速推广,大家纷纷投入“杏树”计划,仅仅过了两年,杏树就泛滥成灾,搞得整个县城的人都讨厌吃杏儿,而且过早过快的布局,又让大家忽略了基本销售渠道的构建,最终导致“杏树不幸”的结局。

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火爆,加之,政府资本大面积介入会进一步拉低整个行业的门槛,如果不加以规范也势必会泛滥成灾,事实上,杏树泛滥和APP泛滥的本质是一样的。

关于创业孵化器,需摆正心态,保持精品路线,坚持以企业家或者公司中层做导师,以亲身经历去帮助后来的创业者,那些学院派导师或者冒牌专家就不要出来祸害人了。地方政府与其过度参与指挥,倒不如给些减免税收、简化流程等实际的帮助。创业者应该谨记创业需要坚持、毅力和沉淀,而且要时刻清楚,创业失败的痛苦会比“找不到工作”残酷50倍。(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