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霾”都之签格外显眼,虽有“APEC蓝”偶尔调剂情调,但常年与霾相伴的感觉终究不爽!值得庆幸的是,年底十数天的“淡灰蓝”重装上阵,好歹可以过个开心的新年。话说2014年的VC/PE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投中研究院前期盘点所言,国内VC/PE市场总体略显低迷沉寂,期间多轮激情澎拜,年底鸡血饱满,仿佛穿越回到“大包干”前夜那般!
基于过往数年对中国VC/PE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依托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的数据积累,梳理与一线大佬们的交流收获,投中研究院总结分析2015年中国VC/PE行业发展趋势,以供各位微友们参考。
▎移动互联大爆炸,创业痴狂投资独钟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标签承载了太多期望与能量,尤其是在当下,沟通对话若不提“移动互联网”很有可能会被排斥在圈外。诚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工具,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对新经济的推进起到重大作用,居功至伟!其对传统领域的改造虽是润物细无声,但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角角落落,无论是早期的信息资讯,还是已成气候的旅游度假,或正在当下的生活金融,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伴随着改造步伐的日益深入,投中研究院认为未来所谓“纯线上新兴”与“纯线下传统”的对立或对决越来越模糊,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运作将成为优秀企业的必备大杀器,类似“王马赌局”的故事终成历史。从这个角度去看,未来五年或十年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标签将逐步淡化仙去,但这不妨碍创业者/投资机构从中挖掘价值金矿,而且眼下正是把握创业机遇的最佳时机,泛金融领域、大汽车领域、广义文化领域以及智能生活家居等领域将成为创业达人和投资资本的聚集地。
▎企业家刷脸入局,早期投资厮杀升级
在新经济变革相当激烈的大时代,鉴于创业环境如此美好,股权投资圈外的优秀人士们还能耐得住寂寞?已经Hold不住了!大家应该有印象,投中研究院前期盘点的十大风云人物中,圈外出身的牛人占了不少篇幅,企业界名家、文艺界名人纷纷入。投中研究院认为 “跨界”这股风明年还得继续刮,主流仍是优秀企业家,特别是互联网圈的成功人士。
除了传统充当LP角色之外,越来越多成功企业家义无反顾尝试着“刷脸”的投资客角色,其表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钟情于国内产业整合,此举以传统业态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主,或以雇主身份主导产业整合,或以半操盘手身份组建产业/并购基金,进而继续上述故事;其二,钟情于创业机会,此举以偏互联网属性的新兴行业为主,多数是互联网圈的老人,经历过坎坷的创业历程,手握充沛的资金,希望能在主业之外,帮助更多创业者成长,更喜欢以天使或早期投资者身份介入。
从股权投资行业角度看,引入这些增量资本和产业智囊团,对现有机构而言,合作机会很多,这是非常有益的风向!但也有些许不和谐声音传递出来:企业家介入天使投资领域的杀伤力巨大,其丰富的资源属性和不计成本的率性“兼职”投资打法,令不少“职业”天使玩家感觉压力很大。在投中研究院看来,类似天使投资圈的项目抢夺会更加激烈,拼资源,拼价格,更重要的是拼投后服务,远非既往只协助后期融资那么简单。
除了股权投资圈外的新生力量,原圈内投资阶段相对靠后的机构也纷纷将触角伸到早期投资领域,今年诸多机构在中早期的投资布局极其凶猛,详细数据参考投中集团稍后发布的年度数据统计报告。这么多资金进来,早期估值是是否会出现过多泡沫呢?前些日子对估值是否偏高的隔空对话已经厮杀N轮。投中研究院认为,市场是否泡沫不重要,我们换个视角看问题,最关键的点是——优秀企业在哪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多数机构看好的项目肯定有人捧场,今年相继爆出的多个巨额融资案例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并购投资大放彩,控股收购信手拈来
虽然早期投资市场很好,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容不下这么多增量资本和各路英豪,美国成熟市场就是典型的参照样本。投中研究院认为,前些年因为环境因素,并购投资处于懵懂状态,而当下国内市场对并购业务的需求已经提上日程,并购投资探讨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且配套机制已经逐步成型,故而并购投资大有可为。
趋势已明晰,细节呢,咋干?摸索前进。对本土机构而言,开展并购基金运作缺什么?缺人才,缺资金,缺经验,凡是能想到的都缺,想一蹴而就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探索推进,人才不足——可以外部“挖角”+内部培养,资金不足——可以先操小盘,后做大盘,经验不足——群策群力,一起商量着推进。
继并购元年、并购井喷年后,投中研究院坚信明年将是并购基金真正霸占舞台的一年,由PE团队主导的并购操作有望成为市场中的最闪亮的一点。这其中有多种运作模式,既有KKR、黑石等在并购界呼风唤雨的老牌子,也有云月投资等专注中国市场并购投资的专业团队,更有“上市公司+PE”的庞大团队(稍后并购专题将进一步展开探讨),还有很多已经在操盘但不愿多曝光的本土团队,以及其他正在运作的新生力军。
▎新三板概念狂飙,真金白银变现可期
除了在股权投资策略上前后两头大跨步,还有一个投资主题绝对不能忽视——“新三板”!根据投中研究院过去五年观察,投资圈对新三板主题多数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诚然前期有过不少投资行为,但核心动力在于企业价值本身,跟新三板标签没多少关系。市场各方真正聚焦于此,源于2012年首次扩容,特别是伴随着向全国市场扩容,各路资本纷纷扎根于此。
“新三板”标签也好,“中国版纳斯达克”标签也罢,从投资角度看核心还在于企业本身,那么如何挑选优秀标的呢?如何赚钱呢?据投中研究院观察,目前切入新三板投资的模式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挂牌企业定增进入。当企业挂牌之后,其公司架构、管理体系等都相对成熟,用句圈内常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不和谐的部分已经拆解干净,挂牌的部分是干净的好资产”;其二,在挂牌之前进入,普通股权投资模式或优先股模式。此举较难,过早介入风险太高,对企业的判断容易失真,过晚介入已失去机会,对类似准挂牌企业的选择确实很考验投资机构的思考力;其三,以协议交易/做市交易等进入。这点实操寥寥,新三板目前的流动性仍很薄弱,况且把握在手里的潜力股又有谁愿意转出呢? 除了上述渠道外,还有一种现象,即早期投资过的项目(投资之时未考虑新三板挂牌),后期因为某种考虑而在新三板挂牌,投中研究院认为这种现象应排除在新三板投资之外。
掰扯完进入渠道,再聊聊盈利话题:首先,转板是大家最关注的方式。无论是挂牌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对此模式寄予厚望,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懂了,在此不赘述;其次,找个好婆家,被A股公司收编,图利为主;再次,立足新三板“协议+做市+竞价”机制,在新三板内实现流动诉求。此举需要中长期布局的耐心等待,另外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以此作为后期产业整合的核心基石。
▎融资架构大变阵,财政呐喊险资助威
既往国内VC/PE基金的融资结构不太健康,高净值个人占据过高的比例,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国内市场阶段性发展的必然之举。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VC/PE机构对转型的认知更加清晰,尤为关键的是机构资本已经逐步觉醒,在“天时”、“地利”条件都已具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人和? 谁和谁能走到一起呢?
首先,聊一聊引导基金的话题。大家或许还有印象,投中研究院前期曾发布过史上最详尽的专题报告《2013年政府引导基金专题研究报告》,此后引导基金市场热度不断飞扬,前些日子国务院曾表态进一步扩到引导基金作用,当下地方政府已经将这个工作放在了优先推进序列,例如最近闪亮登场的重庆引导基金。当下百亿基金似乎成了标配,投中研究院认为明年除了在规模上冲高之外,在具体形式上还会体现一些新变化,即对“天使基金”或“天使+早期”基金加大配置。
其次,侃一侃险资运用话题。临近年底,保监会又给VC们送了份好礼——正式将VC基金及拟投资VC基金的母基金纳入险资的可投资范围!加上之前陆续发布的险资规范,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绝大多数股权投资模式都已纳入险资可投范畴。明年这个募资市场将有很大看头……除了这8.29万亿(截至2013年末)保监会管辖的资产外,还有超过4万亿的养老金资产可以期待,其中包括1.19万亿全国社保基金、0.6万亿企业年金、3.1万亿基本养老保险金(截至2013年末),其中全国社保已经进入股权投资领域,企业年金正在尝试突破,基本养老保险还需等待一段时日。投中研究院认为,这块资产不容小觑,截至2014年底,总资产包有望突破15万亿元,但也不必寄予过高期望,毕竟在人保部管理下,养老金的开放步伐会相对谨慎,还需耐心等待。
在上述两大体系之外,国内市场中还有产业资本这个大圈子,但他们侧重的方向会略有不同,在此投中研究院均重点针对引导基金和保险系资金做针对性探讨。这么多资本注入中早期市场,该如何选择呢? 要问机构哪家强,投中榜单来帮忙! 针对此类投资通常分两个类别:其一,针对大牌机构展开,追求安全性,参考 “投中 最佳创机构投Top 50”,寻找经验最丰富,实力最强的大佬;其二,针对新晋机构展开,追求性价比,参考“投中最佳新锐创投机构Top 5 ”,寻找正处于上升期的优秀投资团队。
▎国资改革持续火,模式多变各个击破
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或者一级半市场,国企改革主题都是近期最为靓丽的投资焦点,在前期投中研究院的事件和案例盘点中,已经清晰点出了其中关键所在,在此不再赘述。投中研究院认为,今年PE介入国资改革总体“言”大于“行”,明年这一格局有望出现较大转变,从目前掌握消息来看明年将有数个大案产生,其中央企系将继续在规模上和聚焦方面占据优势,与此同时地方系的国资项目有望批量涌现,成为后续三至五年持续推进的核心力量。
在介入方式方面,根据投中研究院的专项调研结果来看,投资准上市资产包是最核心的方式,类似中石化销售公司这样的案例数量不会太多,但体量会超级大,参与机构也将限定在十数家之内,其中国资系的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以定增方式介入将是多数机构参与其中的主要模式,如正在运作的天健集团定增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切入模式或将在明年加速探索推进,如,针对国资系存量资产的委托管理模式,国资委/国资运营公司将部分优质资产或劣质资产独立打包,以资产包形式注入专项基金中,由PE机构开展运营管理。此外,由此引发的PPP投资模式已经获得诸多机构的关注,相关理论探索已在内部展开,有望在明年以试点案例的形式推向市场。